奇幻星空dK
古蔺人以前最怕听见“出城”两个字。
从县城到泸州主城区,导航一拉就是两百公里开外,弯弯绕绕的山路能把人晃到晕车药都失效。
那时候谁要提“高速”,大家第一反应是“哪年哪月的事”,第二反应是“先睡一觉再说”。
结果,2016年叙古高速一通,古蔺人突然发现,原来自己也能“一脚油”踩到泸州吃夜宵。
朋友圈从“晒山路十八弯”变成“晒收费站打卡”,画风突变得像换了个滤镜。
2024年古金高速再杀出来,双向六车道,一脚油门飙到100,贵阳方向直接缩短成“周末短途游”。
古蔺老乡的口头禅从“远得慌”变成了“一脚就到”,听着像吹牛,导航却诚实地给出了时间。
现在更夸张的还在后面。
泸古高速卡在画稿溪自然保护区那几年,环评报告厚得像字典,每次传出“快了快了”,大家都当狼来了。
结果2025年8月,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一锤定音,300亿投资终于落地。
按规划,通车后泸州到古蔺缩成1小时,成都到贵阳直接杀进3小时圈。
以后成都人周末想嗦古蔺麻辣鸡,早上出发还能赶上中午开饭,想想都觉得魔幻。
古仁高速也悄悄排上了队,投资人招标公告刚发,群里已经有人开始押注“下一个出口会不会修到我家后院”。
虽然八字才一撇,但古蔺人现在对“高速”两个字,早就从“等等看”变成了“怎么还没通”。
说到底,交通这事,从来不是简单的修路。
它修的是人心里的那条“可能”。
以前古蔺人谈发展,绕不开“山高路远”四个字,现在开口就是“我们这儿通六车道”。
底气变了,连招商引资的PPT都敢把“交通优势”放在第一页。
以前别人问“古蔺在哪”,得解释半天“四川最南边,挨着贵州”;现在直接甩一句“成都到贵阳中间,高速直达”,对方秒懂。
当然,也不是没有隐忧。
路通了,人会不会跑?
年轻人会不会一脚油门去了大城市就不再回头?
房价会不会跟着高速一起飙?
这些问题,古蔺人心里门清。
但比起以前“想走都难”的困境,现在至少有得选。
选留下来开民宿,选把山货卖到贵阳,选周末去成都看演唱会再连夜回家。
选择多了,焦虑还在,但焦虑里夹着点希望,味道就不一样了。
从“不通高速”到“六车道直达”,古蔺用十年时间跑完了别人几十年的路。
下次再听到谁说“古蔺远”,直接把导航甩过去:远?
那是老黄历了。
